成果类型:专有技术
专利号/登记号:
应用行业:食品制造业
技术领域:粮食加工
成果阶段:可以量产
成果完成方属性:科研院所独立完成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
北京北京市
项目成果来源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全麦粉加工与品质改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2018YFD040100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粗粮及杂豆食用品质改良及深度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D34B05)和公益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全麦挂面品质改良关键技术研究”(ZX1716)、“全麦食品色泽影响因素及调控研究”(ZX1729)。目前已获得“一种全谷物挂面的加工方法”(ZL201110274659.2)、“挂面面头回收处理方法及其设备”(ZL201610385180.9)、“面条加工用的成型装置”(201320038702.X)、“面条加工用的螺旋送料装置”(201320473126.1)等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全麦挂面及其制备工艺”(201711037929.1)等多项发明专利正在实质性审查阶段。项目针对我国全麦粉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刚刚起步,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全麦粉及其制品的需求非常旺盛,然而全麦粉由于粗纤维、不饱和脂肪酸等含量较高,制作面制品难以成型,且保质期极短,严重影响其应用在主食中的问题,本项目集成创新应用多项物理改性和压面技术,加工稳定化全麦粉和全麦挂面。
成果技术内容和对行业的意义:本项目的实施是我国全谷物主食加工领域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了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增强了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促进农产品精深转化、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对培育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公众生活质量、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食产品供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果技术指标及先进性:本项目集成创新应用多项物理改性和压面技术,加工稳定化全麦粉和全麦挂面,包括:1. 应用麸胚定向提取技术、麸胚稳定化加工技术、高纤麦麸微细化碾磨技术及稳定化麸胚回填混粉全麦粉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出符合《全麦粉》(LS/T3244-2015)行业标准要求的、口感与风味俱佳的全麦粉。产品货架期在10个月以上;2. 以稳定化全麦粉为原料,采用控温延时和面技术、全麦面团调质技术、增压控距辊压技术及全麦风味调控技术等全麦制面技术,产品符合《挂面》(LS/T3212-2014)行业标准的要求,全麦粉最大占比可达100%;3. 与精白挂面相比,100%全麦挂面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了近30%,能量值降低近10%;膳食纤维、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烷基间苯二酚、游离酚、结合酚、总酚、阿魏酸和总黄酮含量等植物化学素含量显著增加,其中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烷基间苯二酚含量提高10倍以上;VB1等维生素及磷等矿物元素显著提高,其中VB1、叶酸提高1倍以上,烟酸、铁、锰、锌等提升4倍以上,镁含量提升10倍以上;全麦挂面消化速率明显降低,体外血糖生成指数在60左右;4. 采用烷基间苯二酚标记技术定性定量检测全麦粉及挂面中麸胚含量,并首次将烷基间苯二酚作为全麦粉的特征性标记物应用于《全麦粉》(LS/T3244-2015)行业标准。
当前国内全谷物及其制品的生产、研发技术水平还不高,存在着全谷物“有营养、想吃、吃不上”的困境,也存在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全谷物的定义和标准认识不足,全谷物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品质差,全谷物系列化产品少等问题。项目针对全谷物内在的高纤维、高脂肪、高灰分等组分对面筋形成和淀粉凝胶体系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主要以全麦、糙米、杂粮(荞麦、燕麦、藜麦、小米、玉米、高粱、青稞、薏苡等)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全谷物食品的稳定化加工、活性物质保持技术、食用品质改良技术、科学复配、营养功能品质评价、新产品创制、专用装备开发、全谷物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研究,并实现了全谷物加工新技术、新装备、现产品及标准等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主办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技术支持:厦门科易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400-649-1633
工作日(8:30—21:00)
节假日(8:30—12:00 13: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