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1 11:37 发布单位:长江日报
9月2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版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以中国光谷为核心的武汉城市科技集群连续5年上升,居全球第16位、全国第6位。
勇担国家战略,锻造国之重器,引进及培养国之栋梁。非凡十年,光谷蝶变,成为湖北和武汉争创“两个中心”的战略支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一极。
去年GDP总量突破2400亿元,增长16.8%,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速连续4年领跑全市。从“一束光”到万亿级产业集群,从一个个园区到产城一体,从“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武汉东部,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加速崛起。
■光谷这十年
担国家战略,光谷创新要素汇聚成链
一根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在30米高的拉丝塔内经过2000℃高温炙烤后,头发丝般粗细的光纤轻盈跃出——十年来,从单根可拉7000公里光纤,到8000公里,再到如今超过10000公里,达到全球最高水平,长飞公司一次次用创新突破自我。
“不仅能‘装自己的粮食’,还能‘用自己的碗’。”长飞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说,牢记殷殷嘱托,十年踔厉创新,长飞公司从配件、原材料的国产化、设备的国产化,再到整个操作系统甚至源代码的国产化,一步步攻克“卡脖子”领域,实现全链条国产化,做到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摒弃幻想、自力更生”“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2013年、2018年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十年间三次考察光谷,反复叮嘱科技自立自强,为光谷指明发展方向。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高新区、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这十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光谷在全国战略全局寄望极重,省市重大创新举措更是倾力布局光谷,光谷创新要素汇聚成链,高能级科创平台集群初现规模。
“我们已培育出超200余家、总估值超百亿规模的‘光芯屏智’企业集群。”位于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光电工研院,已在重庆、襄阳等多地实现创新模式的异地复制。作为光电工研院以中国光谷为核心,辐射拓展光电子创新创业合作网络、打造长江经济带环大学创新生态体系的关键举措,重庆智研院近日被新华财经聚焦报道。
十多年前,为开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篇章,落实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建设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武汉未来科技城动建,目标是建成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区。时至今日,在湖北东湖科学城的建设路上,未来科技城再次扛起新的使命,勇担科技创新动力源。
上月,人福医药自主研发的1.2类中药创新药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3年内,人福医药接连上市3个代表新药研发最高水平的国家一类新药,在全国屈指可数。
人福医药是光谷生物城落地的第一个产业项目,也见证了这个新生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武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新的支点。经过十余年发展,光谷生物城已汇聚各类生物企业2400多家,形成覆盖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中试生产、检验检测、临床应用等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拥有33个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集中了400多个在研一类新药管线,其中40多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命健康产业已成为湖北省重点打造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武汉市重点打造的优势产业链。
从创新驱动到创新与开放“双轮驱动”,2017年,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下简称武汉片区)挂牌,落地“中国光谷”的核心区。这片覆盖范围70平方公里的区域,涵盖了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东湖综保区等八个专业园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湖北自贸区累计新增企业9.1万家,是原有存量的3.3倍;以全省0.065%的面积贡献了全省同期30%的外贸额、13.1%的外资额。“湖北自贸试验区充分实现自贸区‘制度红利’与‘产业功能’的叠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湖北)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钱学锋说。
去年,湖北东湖科学城在光谷启动建设,这是继上海张江科学城、北京怀柔科学城、合肥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之后的全国第五大国家综合科学中心。作为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体区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面向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加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五大湖北实验室、五大科学装置、五大创新中心、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湖北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串珠成链”,一把“充满张力的科创之弓”蓄势待发,一条集研发、转化、制造于一体的创新通道加速构建,一个创新涌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之城”即将崛起。
■光谷这十年
锻国之重器,一批原始创新成果正在成型
今年8月,《新闻联播》推出《解码十年——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专题,聚焦我国十年来科技创新发展成果。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大科学装置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关注。
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突破科学前沿、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利器。时间回到十年前,喻家山下还只有一个小小的山洞实验室,如今,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主任李亮说,凭借这样的信念,华中科技大学强磁场中心先后创造了5项磁场参数世界纪录,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建成了世界领先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选择来这里开展实验,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超越的升级蜕变。
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马新强见证了企业多次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华工科技的根在科技、在核心技术。”马新强介绍,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华工科技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光纤激光器、超快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等一批核心技术,创造了60多项“第一”,为中国激光赢得全球行业话语权。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十年来,伴随着创新要素加速聚集,高能级的科创矩阵平台驱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光谷以光电子产业为代表,从科研到应用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国内首个400G硅光模块、国内最大功率10万瓦光纤激光器、国内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国内首台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全球首颗北斗高精度AI控制芯片、水稻转基因重组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等……
上月,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历时一月实地调研后,在发布的报告中将光谷定义为“‘超高纯度’科创之城”,认为光谷已形成人才和产业的高度集聚,这些聚集的人才和产业又集中在科技创新领域,“这种‘超高纯度’堪称众多国家级高新园区和创新型城市的示范”。
依托创新链带动产业链,2013年以来,光谷几乎以每年诞生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拔节生长。
截至目前,光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入列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在光谷蓬勃兴起。光谷构建了以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为主导,新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抢抓一批未来产业的“221”产业发展格局。
从“钢的城”到“硅的城”,伴随着这批高新技术产业的长大,光谷成为武汉创新高地的同时,也改变了武汉市的产业格局。“光谷不仅带动了武汉的发展,也辐射了湖北乃至全国。”东湖高新区企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光谷“生根”。截至目前,市场主体总量已近18万家,其中企业主体近12万家。中国信科、长飞、高德红外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从光谷走出,华星光电、联想武汉基地等8家百亿企业在光谷崛起,华为、小米、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落子,9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庞大的企业数量,成为源源不断的上市后备军。距长盈通上交所科创板过会不到10天,恒立钻具IPO过会,这是光谷今年新增的第5家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光谷上市公司总数达58家,“上市谷”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背靠“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以及迅速壮大的创新主体,2021年,光谷以占全省2.8‰的面积,创造了占全省4.8%的GDP,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前五。
■光谷这十年
树国之栋梁,“新光谷人”涌入新光谷
一路向东,一路追“新”,于2014年建成的“马蹄莲”是中国光谷最著名的地标。在这座设计难度很大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内,集聚了50多家新能源领域创新创业公司、上百位博士。“走在‘马蹄莲’里,擦肩而过的很可能就是一位博士。”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戏称自己是‘马蹄莲之光’。”位于“马蹄莲”内的华引芯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光源芯片与光器件研发、封测且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创始人孙雷蒙说,在创新和人才的“双轮驱动”下,公司三大高端光源系列产品均已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生产及应用,首次实现高端光源技术开发与生产制造自主国产化,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创新潮涌,驱动人才成链。据了解,十年来,光谷共计引进2752名“3551”高层次人才,其中近5年引进的人才数量占“3551”人才总数比例近60%;在企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占比从40%提升至57%;在企硕博人数增加了近3倍。
2017年以来,光谷累计吸纳留汉大学生56.17万人,留汉人数约占全市三分之一,年均留下10万大学生,每天平均有307名大学生来光谷就业创业,持续保持全市第一。
梧高凤必至,花开蝶自来。2021年,光谷常住人口数达118.38万人,平均年龄32岁,70%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
“光谷是一个科技创新聚集的地方,人才储备充分,政策支持力度大。”从聚芯微电子创始人兼CEO刘德珩的办公室望出去,夜色中的“马蹄莲”璀璨夺目。“我在这里看到了人才的聚集,看到了海归的回流,也看到若干和我们一样还算年轻,有着奋斗精神、掌握产业规律的创业者在这里生根。”他说,自己只是万千个“新光谷人”中的一个。
28岁的吴丝晴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武汉运营中心的一名ICT产业发展研究员。毕业季找工作时,手上拿到了国内知名咨询公司在内的多个offer,但她心无旁骛地选择了回光谷发展,“在别人眼中或许有很多选择,但在我看来,光谷是唯一的选项”。
十年前来这里读书,十年后来这里就业。吴丝晴用“神奇”形容着光谷的发展,“以前觉得光谷广场是最繁华的地方,没想到现在这里只是光谷的‘起点’”。与她不约而同来到光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同学去外地读研后,最终又回到武汉,扎根光谷。”吴丝晴说。
这十年,光谷的成长有目共睹。
武汉芯云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涛,正带领团队运用生物图像处理算法,致力于“缓解或解决国内高端光学显微镜被‘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放弃美国的事业,回到光谷创业。
“到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当天就能开展研发工作,完全实现了‘拎包入住’。”几年前,熊鹏航从巴黎第六大学回国创立武汉灏存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人工智能穿戴型手势识别和全身动态捕捉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现已构建元宇宙行业领先的人机交互底层核心技术平台。由他带领团队研发的VR射击体验游戏,成了国内游乐园区的网红项目。
一批批海外人才纷纷涌入光谷,在这里实现科研梦与创业理想。
截至目前,光谷已集聚4名诺贝尔奖得主、70名海内外院士、8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4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73名“武汉英才计划”和2905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入选人才,留学归国人员与常住外籍人员近2万人。
■光谷这十年
聚全球资源,“世界光谷”开启新征程
10月8日早上7时26分,武汉东站最早的一趟列车C5627次驶出,将在30分钟后到达黄冈西站。
一个多月前的同一时刻,随着这趟列车的准点发出,武汉市第四座铁路客运站——武汉东站正式开通投用,一路向东的中国光谷集齐“铁公港机”四大交通枢纽。
十年前的12月28日,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站在光谷广场站四下张望,时年72岁的苏雅辉和70岁的秦红娣老两口说,“这还是我们第一次到光谷”。
迎来地铁时代的光谷,第一次走进很多武汉人的视野。
2015年8月3日,位于高新大道777号的光谷公共服务中心开始启用。一路向东,从当初的农田草地到与全球新经济同频共振的中心,光谷俨然已是武汉东扩的一座新城。
再向东!2017年,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搬离鲁巷,迁址如今的光谷腹地。同年,首次响亮提出:建设“世界光谷”,从创新驱动到创新与开放“双轮驱动”。
时至今日,光谷交出答卷:一座创新涌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之城”,产业高端、具有区域辐射力的“追光之城”,产城融合、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向往之城”跃然眼前。
十年间,锻造一个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谷品牌”、不断刷新经济首位度的同时,光谷早已成为了上百万人与美好生活双向奔赴的家园。数不清的村民、农民,成了光谷市民。
“以前我在这里捕鱼,现在‘洗脚’上岸,我成了这片湖的守护人。”今年61岁的胡昌发当了几十年渔民,两年前和其他130多户退捕渔民一道有了“新身份”——市民,上岸过上了新生活。
这个国庆黄金周,黄冈人李进带着一家6口组团来光谷生态大走廊“打卡”。“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光谷上班。”在他眼中,光谷不仅是容纳梦想的舞台,更是他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之地。
今年7月,光谷影响力再一次实现跨越。随着鄂州花湖机场的正式投运,这个距离光谷仅1小时车程的机场,将充分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促进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等地临空经济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武汉东站开通,光谷不仅加强了武汉与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孝感等城市的联系,形成以光谷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圈”,更加快了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流动,也让“光谷和周边地区的创新产业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打造创新发展的共同体”,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谈道。
地铁2号线南延线建成,11号线东段、19号线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三横五纵”网络化骨架路网体系……“黄金十字轴”格局逐步呈现,“一主两副四组团”空间布局基本形成。
立体交通格局下,光谷人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过去,光谷广场转盘常年拥堵不堪。”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李恒,是光谷同济医院的一名医生,他每天上班途经高新大道,发现这里的车越来越多了。
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这两项事关光谷人切身利益事业的发展,同样镌刻着光谷的足迹。
今年开学季,光谷“上新”4所中小学,新增学位超1万。据统计,2012-2021年,东湖高新区共新建28所中小学,提供47340个学位;改扩建学校项目共31个,提供14040个学位,10年共计新增61380个学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区。
今年6月,光谷同济儿童医院开诊试运营,结束了武汉东湖高新区没有专业儿童医院的历史。几年来,同济、省人民、省妇幼、武大口腔等一批省内综合、专科实力突出的三甲医院纷纷设立光谷院区,十年内,已建成和在建三甲医院达9家。
在光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这十年,光谷发展“一路向东”,跨越城市边际线,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辐射带动武汉都市圈。
使命在肩,开启新征程。2021年,光谷聚全球顶尖资源和力量全速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科学+科学家+创新生态”化学裂变一步步发生,将成为争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撑。
今年,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扬帆起航。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光谷。在海外,一批中国外交官、中国驻外大使馆、中国企业,关注着中国光谷的脸谱、推特海外社交账号。数据显示,其国际传播总覆盖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次。
随着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光谷正在全球瞩目下,聚全球资源,迈向“世界光谷”。
主办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技术支持:厦门科易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400-649-1633
工作日(8:30—21:00)
节假日(8:30—12:00 13: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