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欢迎来到国家粮食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服务公众号
粮科网APP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动态 > 详细页

聚焦“四个面向”,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发布时间:2020-09-14 16:16         发布单位:科技日报

  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给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挑战。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增强创新链条的协同力、强化公平竞争的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更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要更加突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是要大力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把我国科技人员数量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质量优势。要直面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中的老问题和新挑战,着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释放广大科技人员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巨大潜能。二是要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创新自主权,为其勇挑科研重担、勇攀科学高峰“减负去缚”,充分发挥他们在攻科学难题、带科研队伍、育创新人才、树学术榜样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三是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真正做到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科研规律,激发和保护好科技人员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投身科技创新的事业心,利用好学术思想、研究思路和研究团队的多样性,为实现人才辈出、百舸争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科技人才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科技创新事业强劲、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源泉。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要进一步畅通创新链条,大幅提升体系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要逆流而上、爬坡迈坎,把加强基础研究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争取更多“从0到1”的突破性成果,更好解决技术问题、更好创造和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更好参与和推动人类科学事业。二是要顺势而下、遍地开花,畅通从理论突破到技术发明和工程优化的转化路径,强化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三是要开门迎客、携手并进,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之间的协同,让资金、项目、装置等创新资源都充分活跃起来,让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都积极行动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要把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竞争规则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激烈、公平的竞争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一是要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先权”的竞争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时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科学荣誉和创新收益公正分配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国际科技创新规则调整、增强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关键举措。要直面在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和措施等方面的“短板”,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把知识产权保护网织好织牢。二是要继续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正如价格机制之于市场运行一样,合理的评价制度是科技系统健康运行的基础。新时期,要进一步深化以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制度改革,让评价标准更能体现创新实效,让评价主体更能胜任评价活动,让评价方式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真正实现举贤任能、实至名归、物有所值的评价。三是要推动更高层次的科技对外开放。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新时期,进一步扩大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大局决定的,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位势要求的,也是建立更高效、更健康的国内科研竞争环境需要的。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开放程度,结合国际科技创新环境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要大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科技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科技工作者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之中,积极、健康的社会创新文化有利于为科技创新提供友好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和源源不断的需求。一是要更加重视科学教育,引导和培养好青少年对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储备规模庞大、质量优良的“后备军”。二是要更加重视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原创性研究面临更强的不确定性,失败风险更高、短期见不到成效的可能性更大,对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的需求更强。三是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收益的社会分配,提高科技创新的包容性。要深入研究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对社会就业和收入分配的总体影响和结构差异,加强对新兴科技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风险治理,践行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夯实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总之,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一方面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系统的内部生态;另一方面要从“四个面向”找方向、要定力,适应科技发展、产业变革、社会人口和收入结构、人们思想观念和国际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明确方向、瞄准问题,持续改进和完善科技创新系统的外部大生态,为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丰沛养料,为经济社会的充分、平衡发展凝心聚力、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主办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技术支持:厦门科易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400-649-1633

工作日(8:30—21:00)

节假日(8:30—12:00 13:30—17:30)

Copyright © 2024    武汉轻工大学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21561号-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