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单位 | 河南工业大学 | ||||
---|---|---|---|---|---|
所在单位 |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 | ||||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 储粮害虫综合防治 | ||||
近5年承担的国家计划项目 | 1、“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食产后收储保质减损与绿色智慧仓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021YFD2100600)”课题四“粮食产后虫霉绿色防控及智能低温储粮技术集成与示范(2021YFD2100604)”,2021年11月-2026年11月,吕建华(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热激蛋白增强储粮害虫优势寄生性天敌象虫金小蜂耐低温能力机制研究(32272392)”, 2023 年1月至2026年12月,吕建华(项目负责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苯醌在赤拟谷盗成灾和竞争中的生态作用机理研究(31870395)”,2019 年1月至2022年12月,吕建华(项目负责人) 4、“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粮食杀虫效果评价模型以及杀虫过程实时监测技术研究(2017YFC1600804),2018年01月至 2021年12月,吕建华(子课题负责人) 5、“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霉变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2017YFC1600800)”,2018年01月至 2021年12月,王殿轩(项目负责人) 6、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大肠埃希菌调控的脂质代谢在赤拟谷盗磷化氢抗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2272531)”, 2023年1月至2026年12月,王争艳(项目负责人) 7、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锈赤扁谷盗信息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32001914)”, 2021.01-2023.12,曾芳芳(项目负责人) 8、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肠道共生微生物影响赤拟谷盗化学通讯的机制研究(31601890)”,2017.1-2019.12,王争艳(项目负责人) 9、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Wolbachia介导的嗜卷书虱卵黄原蛋白跨膜转运方式及其对种群优势的调控机理(321 72260)”,2022.01-2025.12,白春启(项目负责人) 10、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气味结合蛋白在印度谷螟重复感染行为中的功能研究(31501891)”,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李慧(项目负责人) 11、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细胞呼吸代谢的储备稻谷低氧-复氧应答机制(31501891)”,2024年1月至2027年12月,渠琛玲(项目负责人) 12、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SlAREB1介导脱落酸调控乙烯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解析(32001753)”,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吴琼(项目负责人) 1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氧化锌纳米复合物对玉米储藏过程中真菌群落演替与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机制研究(32001745)”,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张咚咚(项目负责人) 14、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储粮昆虫和螨类区域生态分布特性、发生发展规律研究(201513002-1)”,2015.01-2018.12,王殿轩(项目负责人) 15、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储粮害虫信息标准化、害虫采集装置研发及示范库点建设(201513002-02-02)”,2015.01-2018.12,白春启(项目负责人) |
||||
团队取得的主要成果 | 本人才团队科研成果丰硕。拥有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粮食产业(仓储害虫防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粮食储藏与加工技术创新平台)、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粮油国际标准研究中心(粮食储藏及流通)、粮食储藏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粮食产后减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粮油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针对储藏物害虫防治的关键问题,开展昆虫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等研究,揭示害虫发生、发展、入侵、扩散、成灾机理与规律,害虫与储藏物的关系,害虫抗药性产生机制,开展害虫熏蒸防治、防护剂使用、化学药剂研发、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控温气调、预测预报及防控策略与技术。出版《储藏物害虫综合治理》《储藏物害虫与防治》《储藏物昆虫学》等多部国家规划教材和专著,制定“储粮害虫检验辅助图谱”、“磷化氢熏蒸技术规程”等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形成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为代表的储粮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支撑了我国粮食产后保质减损的技术创新发展。近5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8项;制修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SCI论文130余篇。
较为重要的科技成果有: 1、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 粮食储备“四合一”技术较好地整合了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粮情测控等技术,解决了大型粮堆熏蒸杀虫不彻底、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发热霉变和陈化快等难题,该成果已应用到全国1100多个国家储备粮库以及1500万吨仓容的地方储备粮库,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远程粮食杀虫过程监控技术研发与应用 本研究团队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下成功开发了远程粮食杀虫过程监控技术。目前储粮杀虫处理主要采用熏蒸或气调,需要在密闭环境中进行。用于评价熏蒸或气调杀虫效果的检查往往需要等到熏蒸散气后才能取样进行,且只能检查害虫最终存活情况或杀虫效果。也有在施药前的粮面设置虫样,在过程中间隔一定时间打开密闭环境取出虫样检查,此方法与上面提到后取样检测方法相比,虽能早一些间断地了解到害虫存活或杀虫效果,但需要准备较多虫样,在实际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反复多次打开密闭环境操作也较为麻烦。本技术不需要打开密封环境即能够实时监测密闭环境中害虫死亡过程和存活情况,进而及时、全面地了解到杀虫效果,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动态直观、及时实时的优点。采用网络与手机可即时远程监测,应用方便,置入效果预测模型后还可对杀虫效果和作业时间进行智能化预测。经中国粮油学会2021年3月组织专家评价,该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该成果已经获得自有知识产权,并在粮食储藏行业推广应用,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3、小麦粉储藏害虫非化学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成果主要针对我国小麦粉的生产、储藏、销售过程中害虫发生为害严重、防治困难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储粮害虫对小麦粉的感染方式、我国常用包装材料对主要储粮害虫的防御能力、高低温杀虫效果、密闭处理和降氧气调处理对主要储粮害虫的杀虫效果等多种非化学防治技术对小麦粉储藏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根据研究结果形成一套有效的小麦粉储藏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为我国小麦粉安全储藏及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技术成果不采用任何化学药剂防治小麦粉储藏害虫,综合采用多种物理方式和生态调控方式有效控制小麦粉储藏期间害虫的发生为害。逐步淘汰目前普遍使用的无纺布袋包装,采用牛皮纸等防虫抗虫性能较好的材料包装小麦粉,有效防御外部害虫的侵入感染为害,结合采用脱氧剂降氧密封处理和充N2气调处理方式防治小麦粉中残留害虫及虫卵;采用高温杀虫时应尽快将整体空间环境温度均匀升高到50-60℃,并保持这种温度状态12-24 h杀死所有的储粮害虫,避免害虫经历亚致死高温驯化增强耐高温能力,最终影响杀虫效果;采用低温(15℃以下)储藏小麦粉可以有效避免害虫为害。本成果2018年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4、面粉加工流通环节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成果针对危害面粉加工生产场所蛾类害虫的防治难题,研究优势天敌麦蛾茧蜂的人工扩繁技术,研发麦蛾茧蜂产业化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设计麦蛾茧蜂的中试生产线,提出麦蛾茧蜂产业化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方法、应用技术及评价方法,为麦蛾茧蜂产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实现麦蛾茧蜂产业化开发和商品化应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凝练形成“面粉加工流通环节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并于2023年10月23日由广东省食品协会在广州组织专家完成成果评价,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本成果可为粮食储藏和加工行业仓储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具备环保、安全、长效的天然优势,实现绿色防控由田间扩展至仓库,推动粮食储藏和加工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并辐射大农业领域(粮食仓库、药材仓库、农户仓库、田间害虫防治等),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5、粮食生态调控防霉保质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粮食仓储行业若储粮水分含量偏高、呼吸旺盛,极易出现霉变发热而造成坏粮事故;而若一味追求低水分、过分依赖干燥、通风等霉变防控技术,则会造成一个储备周期出粮时水分散失1%~2%,严重影响粮库储粮效益的问题,研究了“粮食生态调控防霉保质技术”。该技术依托粮堆生态体系的理念,调节温度和水分含量这两个关键生态因子来实现粮食的防霉保质,可有效破解传统的霉变防控技术过分依赖降水、化学药剂熏蒸等问题。从储粮理念的角度,打破粮食收储过程中“安全水分”这一限制要求;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在实现粮食防霉保质的同时,适当提高储粮的水分含量,以及减少储期的水分损耗,均可有效提高粮库经济效益;还可破解储粮安全水分与适宜加工水分不一致的矛盾,向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加工品质更优、口感风味更好的粮食。同时该技术操作工艺简便、劳动强度低,可适用的粮种范围广,因而推广应用前景良好,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6、整仓低温储粮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成果针对我国现有的常规低温储粮技术易发生“冷心热皮”现象,低温无法覆盖整个粮仓,仍发生谷物虫害,依然需要磷化氢熏蒸或者氮气气调杀虫才能有效控制,同时不控温状态的谷物品质也无法保证,造成储粮损耗,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绿色仓储等问题,研发整仓绿色智能低温储粮技术。本技术成果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政策方针,粮食仓储、建筑、制冷与空调、自控等多种专业技术的集成,在满足整仓低温功能的同时,实现节能、环保等目标。 7、钢板仓粮堆湿热调控减损技术和设备集成中试示范 本成果主要针对钢板仓粮堆湿热调控减损技术和设备集成中试示范进行研究,建立了我国主要粮种稻谷、小麦湿热传递基础参数数据库,通过实仓测试和在实验室内利用自制钢板仓模拟测试装置对粮堆湿热传递结露过程进行模拟验证,进一步结合粮库日常粮情检测数据分析,探讨钢板仓粮情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粮堆湿热传递的规律及粮堆结露临界点之间的关系,研制出一套预防粮堆水分转移与结露检测仪,进而优化集成一套适用于钢板筒仓储粮的技术,结合实际钢板仓储粮工艺改造进行中试示范,储粮效果良好。本成果可使钢板仓储粮的效果显著提高,储存2年的小麦品质良好。2012年7月8 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鉴定,本成果在钢板仓储粮技术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8、大豆安全储藏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成果针对我国每年大批量进口大豆的实际情况,利用高大平房仓在常温条件下对大豆的储藏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多种储藏技术的集成运用,实现了大豆的安全储藏,创新了大豆储藏模式。通过对不同季节入库大豆安全储存的理论总结,对于含油18.3%以上的大豆,在第四生态储粮区,利用高大平房仓储存,在常温条件下,实现长期安全储存是可行的,有利于建立大豆及相关油料的长期战略储备,为国民经济服务。2011年8月10 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该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9、新型储粮害虫诱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本成果通过对嗜虫书虱信息素成分的鉴定、食物引诱剂的开发和研究、混合诱芯的开发、不同形状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方面研究,研发了新型储粮害虫诱捕技术。在仓库可以成功引诱到大多数储粮害虫。2011年8月10 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该成果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0、新型面粉防虫抗虫包装材料的研发及应用 本成果根据储粮生态学原理,针对当前面粉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直至消费过程中害虫发生、为害及防治状况,以面粉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主要害虫赤拟谷盗(粉食性害虫)、谷蠹(蛀食性害虫)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目前常用面粉包装材料的防虫抗虫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联合使用害虫无公害驱避剂、纳米材料等研制出新型防虫抗虫包装材料,再结合不同包装材料的有机组合优化集成形成应用技术体系,为通过合理实施生态调控方式有效控制储粮害虫,科学实现生态储粮,合理延长面粉货架期,保持面粉储藏品质,确保国家粮食和食品营养卫生安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
学科带头人信息 | |||||
姓名 | 吕建华 | ||||
研究领域 | 粮食储藏 | ||||
研究方向 | 储粮害虫综合防治 | ||||
事迹简介 | 吕建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粮食储藏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储藏物害虫综合治理及储粮品质控制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到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等多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产后项目 、“ 86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4部,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6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中储粮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粮食行业技能大赛第五届、第六届技能大赛评委和命题组成员,中储粮第六届、第七届技能大赛评委和命题组成员。 |
主办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技术支持:厦门科易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400-649-1633
工作日(8:30—21:00)
节假日(8:30—12:00 13:30—17:30)